秦风评论

当前位置:咸阳文明网首页 > 风尚 > 秦风评论 > 正文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发表时间:2021-08-09    来源:咸阳文明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高,不仅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推动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现实路径。

  用中华传统美德成风化人,助力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党历来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努力彰显其时代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和形成的传统美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成为新时代树新风、化新人的价值引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对于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要坚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首要目标。一方面,中华传统美德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个人的基本遵循,体现其道德规范的功能,就必须以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实践为基础。只有这样,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才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坚持持之以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任何一种文化要立起来、强起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凝结和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引领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和引领地位。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主体力量,也是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的共享者、受益者。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只有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不断增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要融入社会生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中华传统美德立足于现实的人、立足于你我他组成的社会。要注意把中华传统美德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坚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之贯穿于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善做起,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就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副教授 李焕)

责任编辑:宋 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