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美德

当前位置:咸阳文明网首页 > 典型 > 大秦美德 > 正文
黄建民:擂响三秦大地的千年战鼓
发表时间:2024-01-15    来源:咸阳文明网

  “追星槌,英勇无比;揽月槌,势不可挡,冲天槌,气贯长虹;撼地槌,威震八方……”伴随着声如洪钟的口号,黄建民身着大秦将士装,英姿飒爽地挥动鼓槌,仿佛两千多年前的秦人穿越而来,让人们看到了大秦帝国横扫六合的雄壮气势,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气概。2023年12月11日,在大秦文明园秦汉战鼓传习基地,黄建民谈及大秦战鼓时滔滔不绝。


  “鼓疯子”的敲鼓情缘        

  黄建民1954年出生,土生土长的咸阳人,2012年被命名为陕西省非遗项目秦汉战鼓代表性传承人,他是秦汉战鼓第46代传承人,人称“鼓疯子”。

  “我在很小的时候,听到村里人敲鼓就会凑上去看热闹,久而久之就喜欢上了敲鼓,到了后来被45代传人‘铁胳膊’陈德胜老人看中选为接班人,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就把这当成了我奋斗的事业。”黄建民自幼受熏陶,12岁便喜欢上秦汉战鼓,青年时偏爱战鼓韵律,后来由喜爱升级成责任,欣然扛起掌门大旗,50岁肩负弘扬秦汉战鼓的使命。“秦汉战鼓起源于秦朝,相传是秦始皇征战六国一统天下时,秦军作战使用的‘大秦战鼓’军乐。古代作战,指挥信息传递时,靠的就是旗和鼓。当时,旗有旗语,鼓有鼓音,旗语鼓音,号令三军。”说起秦汉战鼓的起源,黄建民如数家珍。

  “随着战事平息和时间的推移,当年秦军旗鼓营后人代代相传,将‘大秦战鼓’军乐演绎为‘秦汉战鼓’民乐。因此,秦汉战鼓也是秦历史遗存的见证,不仅是秦鼓乐的‘活 化石’和‘活教材’,更是大秦文化传承至今的历史基因,是流传千年的‘大秦遗音’。”黄建民说。

  大秦帝国完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使命,秦军旗鼓营的官兵也脱掉了戎装,变营为寨,成了寨子里的普通百姓。位于渭城区的正阳街道是战国时期秦孝公所修的咸阳古城所在地,其中的张西寨古代叫掌旗寨,便是当年秦军旗鼓营的驻扎地。赳赳老秦的英雄儿郎,虽然不出征、不打仗了,但仍在此世代相传,继续击打战鼓。历经两千余年,直到今天,秦汉战鼓已经成为咸阳百姓逢年过节增添节日气氛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绚丽瑰宝。

  流传千年的精美工艺        

  “秦汉战鼓中的鼓,俗称‘黑老虎’。之所以能够发出虎啸般的声响主要是‘黑老虎’的选材讲究,做工精良。”黄建民指着鼓面直径1.8米以上的战鼓介绍,“战鼓的制作工艺是当年大秦帝国的旗鼓营流传下来的,千百年来一直是掌旗寨的一门绝活。”

  “黑老虎”鼓面需要用特大牛皮,与普通牛皮相比更具弹性、韧性和耐击打性。一般鼓的鼓帮多选杨木、松木,但“黑老虎”鼓帮的选材不同,多选槐木、枣木等硬杂木,目的是帮板之间接缝严密,帮板不变形,鼓音浑实。

  “黑老虎”除了选材讲究以外,其制作工艺也非常讲究。首先,将“乳牛”之皮用清油浸渗,达到防水防潮效果,雨水落在鼓面,即变成水珠,随着击打滚落鼓面。其次,鼓帮制作好后,要在鼓帮外调胶缠裹3层白布,再用生漆多次涂刷保证鼓腔密封严密不漏气、聚音。最后,鼓腔内还要装若干根钢簧,钢簧上挂若干个小铜铃。不同于一般鼓的制作工艺造就了“黑老虎”龙吟虎啸、洪亮浑厚般的独特声响。

  除此之外,在制作过程中,“黑老虎”还需要“踩鼓”28天,“踩鼓”即将牛皮绷在鼓腔上,鼓匠站在上边踏踩,使紧绷的牛皮变松。绷紧、踩松,再绷紧、再踩松,反复多次,来提高鼓面的弹性和韧性。相传,掌旗寨老鼓匠为了制成“黑老虎”,踩鼓时为了增加体重,有的背着石头踩,有的背着孩子踩。

  已故考古界泰斗石兴邦先生生前曾经评价说:秦汉战鼓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秦军事文化活标本,并题“祖龙战鼓,国之瑰宝”。2018年8月16日,在咸阳市举办的陕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秦汉战鼓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咸阳的形象标识,深受好评。

  大学里的文化传承        

  “弘扬秦汉文化、传承秦汉战鼓,是我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谈及秦汉战鼓,黄建民说。

  近年来,黄建民多方调研搜集、挖掘、整理秦汉战鼓鼓谱,并摸清历史渊源,传承谱系;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个人申报将秦汉战鼓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此后,黄建民坚持数年如一日,一头扎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汉战鼓的传习工作中,兢兢业业、埋头实干。

  传承人黄建民正在敲秦汉战鼓。

  多年来,通过黄建民和无数非遗工作者、 志愿者和掌旗寨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秦汉战鼓文化陈列馆筹建而成,陈列馆供民众参观、研习,使秦汉战鼓有史可查、有物可传,从而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陈列馆展陈了多个民间艺人和传承人提供的秦汉战鼓鼓乐中的黑皮鼓、锣、铃、唢呐等乐器,以及战鼓古谱、鼓舞、服饰,传承发展遗迹图文资料、研究作品等。”黄建民说,“陈列馆既是民间传承人荟萃交流之地,也是点燃非遗教育火种、开展非遗教育实践的体验性基地。”秦汉战鼓能流传至今,除了村民喜爱,还有一群热爱战鼓的人民群众在全力支持。为此,黄建民率先将秦汉战鼓的传习工作引进校园,并编成校园教材在学生中推广普及。

  2018年,咸阳师范学院开设了“咸阳民 间音乐”专业选修课,邀请黄建民到大学给学生们传授鼓艺,讲述秦汉战鼓的历史发展和精神内涵。通过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学习,学生们获得了最直观的非遗感受和最便捷的技艺学习,获得了“真传”,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授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学习击鼓时,黄建民说:“秦汉战鼓演奏的背后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包括节奏感、力度控制、鼓点的稳定性等,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摸索。同时,秦汉战鼓又有情感的传递,需要将内心的感情融入演奏中。”

  2023年,咸阳师范学院设立“秦汉战鼓”传习基地,并组成以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为主的秦汉战鼓艺术团。

  “通过学习和表演秦汉战鼓,深入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审美观、艺术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樊琪对非遗传统文化秦汉战鼓进校园有深刻的认识。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秦战鼓理论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使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秦汉战鼓成员、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张禾眉说。

  目前,秦汉战鼓在咸阳师范学院的传承发展,已培养教师传承人3名,学生传习人300余名,这些学生又将秦汉战鼓辐射到全国各地,影响深远。

  “第一次学习秦汉战鼓是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经过后面的实际操作训练,我感受到了当年大秦之师的威武气势,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学生周科羽深深被秦汉战鼓的魅力所折服。

  如今,黄建民虽已古稀之年,但他还是一边授课,一边寻找一些有天赋的“苗子”,收其为徒,将技艺传授。“我觉得,秦汉战鼓的‘汉’还代表了‘男子汉’,通过学习演奏能帮助学生们树立勇往直前的意识,也希望同学们像散布在各处的星星之火,继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静

责任编辑:宋 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