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头条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明头条 > 正文
“中国好人榜”2月份陕西省候选人事迹展播
发表时间:2018-02-08    来源:陕西文明网

敬业奉献焦宏彦:一个“享受”工作的城市管理员 

  焦宏彦,男,1975年4月生,铜川市新区保洁绿化公司经理。

  他从事70余万平方米的城市管理工作20年,每天工作达10多个小时,为铜川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始终坚持严格管理、规范施工,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绿化任务,提升了新区的绿化档次和绿化效果。“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他二十几年如一日热爱工作,在繁杂琐碎、苦重脏累的城市管理工作中践行了“享受、精细、快乐”的工作与人生追求。

  焦宏彦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从又脏又累的保洁绿化工作中能感觉到一种“享受”。

  身为经理,他虽然和公司职工一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地奔忙在铜川新区的街道、马路上,但他却把这种辛苦、这种脏和累放在了一边,在内心感到用辛劳换来新区街道的干净美丽就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把“脏和乱”变成“静和美”的“享受”。

  作为公司经理的焦宏彦带领职工自加压力,积极适应新区开发建设工作需要,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了各项工作。为铜川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了新区工委、管委会的表彰。

敬业奉献何志军:跨省院长“何一刀”为白河人民解难题 

  何志军,男,1975年11月生,湖北省十堰人,中共党员,白河县中医医院院长。何志军于199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疗系,2005年获得武汉大学医学院外科硕士学位,从事普外科及肝胆胰腺外科专业19年。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重组腺病毒介导的p27mt基因转移对肝癌治疗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肿瘤防治研究》、《腹部外科》等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20余篇。

  2013年10月,十堰市人民医院与白河县人民政府深度合作,正式成立“秦楚医疗联合体”,将城市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贫困山区白河县,这是陕西省首家“跨省医疗联合体”。这一成功联姻,让何志军从十堰来到了白河,也奏响了他扎根山区、服务白河医疗事业的交响曲。

  让白河人民“病有所医、病有好医”,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二级收费的三级中医服务是何志军的梦想也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何志军上任后,针对医院科室不健全、医疗环境差、医资实力薄弱、医疗资源贫乏等一系列问题认真研究整改方案,制定了以“资源人才两下沉、服务质量效率双提升”为中心,以深化医改,加强内涵建设为重点的实施方案,艰苦创业,克难奋进。他对白河县各级医疗机构进行走访调研,深入了解白河县的疾病谱以及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情况,在他的协调与多方争取下,十堰市人民医院专家赴白河支援工作,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机制,由以前的“蜻蜓点水”式坐诊、义诊变为定期坐诊、开展讲座、带教等,保证专家不间断,重病有人看。

  在医院管理上,他下硬茬,大力治理“药占比、耗占比”,鼓励使用中医药,奖优罚劣,将住院患者次均费用控制在3500元内,大大低于安康市二级医院的平均次均费用;对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制订医疗费用减免规定,对农村“五保”、城市“三无”对象,开通绿色救治通道,实行“先诊疗、后结算”的付费模式;免挂号费,车接车送,在院内开设老年门诊、老年病房,设立老年休闲中心,率先探索了“医养结合”的医疗新模式。

  现如今,白河县中医医院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拥有职工140人,病床120张,开设了内科、外科、儿科、针灸理疗科等16个临床医技科室,由十堰市人民医院40余名专家团队派驻,百余名专家轮流坐诊,提供常年医疗服务。截止目前,该院实现门(急)诊20.8万人次,住院19052人次,按农合起付线标准,为19052名白河人民至少节约了3200万元的经济负担。

  对于家人,何志军是亏欠的。支援白河后,他开启了“5+2”的工作模式,周一坚持在外科坐诊,周二至周五忙于日常行政事务,周六带领医院中层及以上干部到兄弟医院取经、考察,经常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好几次在十堰开完会连家门都没进就直接驱车赶回白河开展工作。儿子何政奕今年12岁,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和爸爸好好呆一个周末,可是往往因为白河临时有事何志军爽约,因此被儿子封了个“坏爸爸”的称号。比起儿子,何志军心中更大的亏欠是父母。为了支援白河,何志军在2013年母亲去世和2015年父亲去世时都没能陪伴左右,两次都是接到电话急匆匆赶回家,都未能见到最后一面,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和痛楚。

  虽然失去了很多,可是何志军无怨无悔,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一名医生,这就是我的职责,能为白河人民办点事,我挺知足。”

敬业奉献高峰:创新实干 赤诚坚守 

  高峰,男,汉族,出生于1972年2月,中共党员,中央党校延长石油班在职研究生,曾先后任杏子川采油厂采油四大队大队长、采油二大队大队长、郝家坪联合站站长等职务。现任杏子川采油厂采油一大队党支部书记。

  基础:扎根一线抓落实,勤勉务实创佳绩  

  2001年,他因工作表现突出,被选拔为采油厂(原杏子川钻采公司)生产调度室调度长,在当年“全年会战118口油井”中指挥得当、调度有方,使全年费用大幅下降,实现任务100%完成,节约成本30%,出色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随着石油开发规模增加,2006年,他所负责的采油四大队单井产量递减明显,含水量不断增大,多次组织采油参数对比研究,最后提出清蜡剂井下热熔热洗技术,当年将全大队递减率控制在3%左右。他结合生产现场需求,革新和改进了修井作业油管管柱排放轨道滑行器,大幅降低了由于修井作业过程中对入井管串的损伤,使油井免修周期同期对比延长了35-40天,修井次数明显下降,保证了单井原油产量和修井质量,使当年生产原油突破13.8万吨,超计划15%。

  2011年,采油厂提出“大干二季度,实现任务时间双过半大会战”,他负责的采油二大队全年任务是14万吨,当年6月底完成7.2万吨,超额完成2.8%。上半年荣获了优秀会战指挥员称号,实现安全零事故、环保零污染、人员零伤亡目标,在油田同行业中,创最佳业绩,被油田公司评为2011年先进生产工作者。

  2013年,他任郝家坪联合站站长期间,带领职工用七个月的时间建成了采油厂唯一一个“6S管理标准示范站”。同年该站被油田评为“HSE管理示范单位”,被延长石油集团评为“标杆示范站”。

  铸魂:完善制度抓建设,文化引领树楷模  

  2015年4月,根据组织安排,他调往采油一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创建16个五型班组,1个班组被评为五型示范班组,12个班组被评为优秀班组,共有13个达标,占油田5.2%,占采油厂43.3%。2015年采油一大队党支部各项工作均走在采油厂前列,先后荣获集团公司“示范党支部”殊荣、油田公司“示范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三基”示范队等荣誉称号。

  融合:以身作则展风采,企地共建赢好评  

  号召广大职工在具备条件的注水站点、井场建小菜园、小花园、小绿地、小橱窗“四小文化”建设,营造了“家和”氛围。他积极与当地政府的协调沟通,在与政府的协调下,修建了5座蔬菜大棚,解决一线职工买菜难,吃菜难问题。大棚种植总面积4.76亩,10个区队有380多名职工从中直接受益(大队共职工687人,占职工总数55%)。他还将油田先进集体获得的10000元奖金,分别补助给大队工伤和身患重病的同志。

  担当:降本增效谋良策,锐意进取促改革  

  2015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位震荡,企业面临严峻形势,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协商解决了企地建设中私接乱拉用电87处,有效解决了电费高居不下的问题,同时消除了涉农线路安全隐患。组织党员突击队对作业区内纸坊评、阳山梁、桐沟三条农网线路进行改造,完成线路架设4.28公里,提前8天完成工作任务,节约工程费用10.7万元,每年将节约电费17.7万元。截止目前,上报小改小革20项、创新工作6项,有8项获奖,其中水源井深井泵防掉保护装置、注水井口高压精细过滤器拆卸专用工具、水源井洗井专用井口装置、简易过滤装置4项获得实用型国家专利。水源井泵防掉保护装置安装使用后,有效弥补了因水源井检修泵体断落的设计缺陷,事故处理费用直线下降,仅一个采油大队每年节约资金80余万元。将10处小型集输站点进行煤改气加温,每年可节约费用13万元以上。小改小革注水站点精细过滤器修旧利废和改造,仅此一项按市值计算,每年可节约费用24余万元。

敬业奉献陈军:身残志更坚 从税不畏难 

  陈军,榆林市横山区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科长。一名在黄土高原征管一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28年的基层国税人,却有着他人无法体会的遭遇。2008年,37岁的陈军时任石湾税务所所长,正值家庭幸福、事业小成的美好年华,但命运的无常却让他的美满生活戛然而止。因忙于工作,导致右腿旧疾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不得不高位截肢,先后经受了10余次手术的折磨。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战胜病魔2个月后他就履行了提前销假手续,拄着双拐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陈军同志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因为他善于解决一些征管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所以同志们都习惯叫他“陈医生”,但这个称呼对于身患重病的他来说,如同一个现实而又悲壮的玩笑。

  心系税收 冲破恶梦 将自强励志奉为人生座佑铭  

  提拔为纳税人数量之多、业务之繁居于区局之首的石湾税务所所长后,陈军干劲十足,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右腿旧疾愈发严重,在进入医院抢救的前2天,他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拖着病腿忙着个体户税收评定工作。尽管住院进行了多次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右腿开始感染溃烂。当医生说出截肢的建议时,陈军顿时觉得眼前一黑、无法呼吸。经过一晚上的考虑和斗争后,这个生性要强的陕北汉子选择了面对现实。“截吧,少了一条腿,我也能做个好税干”。安装假肢后,陈军进行了积极的康复训练,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凭着顽强的毅力,从病发到丢掉双拐、抛开轮椅、像正常人一样站了起来,整整经历了14个月。

  2009年9月4日,当陈军再次站在镜子前,庄严地系好领带、捋直税务制服,看着镜子中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己,泪水不停地打转。那是经历了噩耗传来时的震惊、饱受了数次手术锥心刺骨的疼痛、承受了与工作交际疏远的寂寞,终于回归现实生活后的复杂莫名的情感。“大家都不知道,多少次我站在单位外面看着同事们埋首桌前工作时,幻想着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像过去一样和同事们在一起讨论业务、开开玩笑,现在我终于冲破了这场人生恶梦的阻挠。”陈军后来回忆到。

  8次全麻醉手术,加之截肢后陈军长期大量服用缓解疼痛的药物,导致记忆力严重下降,之前掌握的业务知识遗忘殆尽。为了尽快回归岗位,他付出了多倍于别人的时间和努力来学习新的税收政策和业务知识。他用顽强的意志和对税收工作的热爱,硬是克服了截肢后的种种不便和痛苦,当他在办公室和同事们讨论业务问题再次滔滔不绝抒发己见时,大家都调侃到“呀!那个‘陈医生’又回到了税务急诊室喽!”

  勇于担当 积极作为 将“金税三期”上线扛在肩膀上  

  2016年8月,“金税三期”在横山区国税局成功上线,这离不开陈军的牵头协调,更离不开他身上那种勇于担当、爱岗敬业的精神。“金税三期”工程启动后,陈军一人分饰多角,既是指挥员,又是办事员。全区8600户纳税人、庞大冗杂的信息与数据,复杂繁琐的上线流程,每个步骤都需要超出常人的细心与耐力。他在“白加黑”、“5+2”的高强度工作状态下,度过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他强忍着假肢过度接触皮肤带来的痛楚,带领着一帮年轻干部硬是啃下了“金三”这块硬骨头,实现了成功上线和平稳运行。

  在和同事们交流工作体会时,陈军这样说到:“‘金三’涉及到数据清理补录、应用测试、业务验证、差异分析、人员培训、数据迁移、双轨试运行和单轨上线切换等诸多具体环节,不仅是对我业务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我细心和耐力的又一次挑战。没有捷径可走,我只能凭着那股子陕北人特有的憨厚老实劲儿,爬坡过坎,死磕硬磕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上线期间的很多夜晚,陈军办公室的那盏灯,都是整栋办公大楼最后熄灭的。他那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全情的投入、默默的付出,影响和激励着全局干部。他的那盏灯,照亮了横山区局“金税三期”圆满上线的全过程。

  克服不便 服从大局 将“营改增”任务落实在行动中  

  在工作中,陈军深深体会到:税收工作一靠勤,二靠拼,万事难不倒“金刚钻”。“营改增”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尽管征收管理科不是牵头部门,但陈军并没有因为行动不便只是坐在办公室负责协调工作,而是自觉以“两学一做”为标尺,冲在前面全程参与了“零点行动”,极大促进了全局工作作风的改进。

  在对“零点行动”进行筹划时,陈军积极建议区局党组应该引导相关科室和人员充分认识到横山国税身负“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重要使命,处于“营改增”攻坚战的最前沿,必须不断提高守纪律、讲规矩意识,以“横山国税人在征管一线为党工作”的理念执行和贯彻上级党组的决策部署。陈军用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细心的工作态度,在对3000余户纳税人进行数据迁移、辅导纳税人成功开具发票等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加班无怨言、创新举措有建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引导了区局业务科室和政务部门能够各司其职、高效开展工作;激励了一大批年轻干部真正热爱税收工作,自觉在推进任务落实时争当改革的“急先锋”。陈军的身体力行,促使“营改增”零点行动转化成了试金石,淬炼了横山国税人的守纪讲规意识和踏实干事作风。

  “陈科长截肢后,手上有很严重的术后皮肤病,我经常看见他抹上药、戴着塑料手套敲击键盘进行数据录入,有时一坐就是一上午。他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我影响很大,身为年轻同志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工作呢!”政策法规科长小加在“营改增”业务专题会上动情地这样说到。

  坚持原则 忠于自我 将提质增效体现在优化服务中  

  税务工作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权力很大的部门,记得刚走上税收工作岗位,亲戚朋友就羡慕地说:“啊!干税务工作可是肥差。”可陈军却不这样看,特别是经历了人生劫难后,他对于工作和生活有了更通透的看法和感悟。他经常在办公室开玩笑说:“当我每天上楼梯往办公室走时,只能先迈出左腿,然后再用手扯着裤腿把所谓的“右腿”拖上来,可以说我用了别人一步能跨出两到三个台阶的时间和力量,只登上了一个台阶。而我克服病痛,每天艰难往返于家与单位之间,图得不就是工作能够带给我的满足感和做人的那份尊严吗?”

  在坚持原则的同时,陈军同志特别注重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纳税人着想,因为他认为只有用心服务、诚心服务,真正站在纳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换得征纳双方的互信与互哺。“营改增”后,一家建筑安装企业因政策掌握不到位,导致税负大幅提升。陈军在对“营改增”行业进行税负分析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他主动与该企业会计取得联系,在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详细地分析后,陈军建议在进项取得和抵扣项目上多加研究,应该吃透把准相关抵扣政策,才能实现税负的合法降低。“陈科长专业的政策辅导,让我很快找到了财务管理中的症结问题,企业税负的降低,使得老板对我很满意,所以我真的是非常感谢陈科长。”该企业会计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在平凡的税收岗位上,陈军同志用勤奋和不屈放歌税月,用光亮和实绩书写履历,在榆林国税征管一线上,谱写了一曲身残志坚、爱岗敬业、催人奋进的自强不息之歌! 在横山这片广袤深情的故土上,留下了他执著坚实的人生脚印!

  陈军同志感染和影响了周围的一大批干部,用人格的力量和突出的业绩,赢得了榆林国税人的尊重和各级领导的肯定。榆林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申银军同志曾多次这样说:“榆林国税系统业务精湛的干部特别多,但像陈军同志这样能够面对现实、战胜病魔、挑战自我、乐观向上,始终在征管一线敬业奉献的科所长却独一无二,他值得我们每一位干部职工学习。”

孝老爱亲董淑兰:风雨坚守 亲情无价 

  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家就像是一件大衣,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代替的温暖;家就像陈年佳酿,融进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生命内涵。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让人羡慕,感动。

  在三原人民广场,不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人们总会看到一位女性,艰难地扶着一位坐轮椅的瘫痪的病人,一步一步挪着步子,练习走路。虽然累的汗流满面,可是她的脸上却永远乐观的挂着亲切而温暖的笑容。

  她就是董淑兰。提起她,认识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流露出佩服、感动的表情。因为她有一颗永远充满爱的心,和一个虽然波折却幸福的家庭。她的身影是三原人民广场上的一道让人心里充满温情的风景,她是三原群众口中人人称颂的有着大爱和美德的传统女性。

  幸福家庭突降不幸  

  董淑兰是三原县东关人,今年54岁,全家6口人,丈夫马富强原是回民食堂职工,后下岗。董淑兰自己在西安一家超市打工,一儿一女也都在外打工,有时也靠做些小生意,维持生活。一家人虽过的简朴平淡,但是也生活的和谐美满、融洽幸福。可是这个家庭却因为一件事情有了改变。

  2012年11月的一天,董淑兰的兄长董政军,系大修厂退休干部,突发脑溢血,因脑干出血量大昏迷时间太久,经多方抢救,挽回生命,但却半身瘫痪,失去语言能力。唯一的女儿远在南方,孤身一人无人照顾。在这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董淑兰看着兄长的这一状况,实在是可怜,原准备送进养老院,董淑兰却怎么都于心不忍。思虑了好久,万般无奈之际,终于下定决心与家人商量,将兄长接到家中。

  董淑兰的丈夫马富强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董淑兰的母亲曾经有病在家里住了十几年,夫妻二人共同照顾伺候直到去世。董淑兰的公公婆婆都是耄耋高寿老人,平时董淑兰不仅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对90多岁的公公婆婆也是无比孝顺,贴心周到。经常帮着两位老人打扫卫生,清洗衣被、剪发、修剪指甲。有病时也及时看护和陪护。她的日常生活中也是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她的所作所为也取得的全家人的赞许和邻居街坊的称赞。

  所以,当董淑兰提出将哥哥接到家中来时,丈夫马富强除了怕妻子过于劳累外,对妻子的心情非常理解,考虑之后便也爽快答应了。在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后,董淑兰辞去了西安的工作,将兄长接到家中,开始进行生活照顾与体能康复锻炼。

  四年无微不至用肩膀做拐杖 

  做一件事情,一天两天容易,可是长年累月就不那么简单了。

  董淑兰的这一开始就是将近四年,近四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除了平时照顾看病以外,她早晚都推着兄长去广场进行体能锻炼,按摩、教唱歌、教说话……在广场上,渐渐的大家都知道了这一对兄妹,认识的人给予赞赏,不相识的人也都以敬佩的目光看着他们,经常有人上来搭话和帮助,同时给予赞誉。

  照顾生病的哥哥,就如同照顾一个小孩,他不吃药不打针,要哄着;他要吃这吃那,要想着法给他做;他不好好配合锻炼,要拉着拖着让他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所有种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

  兄长董政军刚来到董淑兰家里的时候,大小便失禁,神志不清,经常拉在床上、尿在床上,董淑兰不怕脏、不怕累、收拾清洁,而且还经常给兄长擦洗身体,保持身体干爽,出门时总是干干净净的。

  平时,董淑兰也想尽办法给兄长做好吃的,每天保证一斤牛奶,蔬菜肉类营养搭配,换着样做。晚上,她担心兄长晚上翻身掉下床来没人管,便在兄长的房间支起一张小床,保证他随时需要喝水、解手,以便随叫随到、随时照顾。

  除了生活上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外,董淑兰更是想尽办法,要帮助兄长重新站立起来。于是,她每天早晚都推着董淑兰来到广场上一边散心一边锻炼。最初,董政军的双腿完全无力迈不开去,只能在地上拖着艰难挪动,董淑兰在兄长有病的那只脚上绑上布绳,用自己的肩膀当兄长的拐杖,董政军的几乎全部身体重量用两只胳膊压在董淑兰身上,她连背带抱,还是硬咬着牙,一步一步拉着兄长向前艰难挪移。往往是才挪出十步远,董淑兰已经累得满身大汗、气喘吁吁。

  就这样,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十步、二十步、五十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董淑兰的不懈努力,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细心照料、坚持,兄长董政军的身体开始恢复,能站立,能扶着走路,而且向前挪动的距离越来越远,身体也越来越站立的直立起来。

  风雨坚持创造奇迹  

  几年来,经常在广场上锻炼的人们,都对董淑兰竖起了大拇指:“你把你哥能照顾的这么好,恢复的这么好,真是个奇迹呀!”

  还有更多的家里有同样经历的人,跑来向董淑兰取经,询问怎么能把脑溢血后遗症病人照顾好、怎样才能恢复的更快些。董淑兰总是细心地讲解,然后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耐心,还有坚持。”

  每天上午,她推着兄长来到广场上,总有重复进行着一套自己摸索创造的完整的康复训练流程。先是扶着兄长在广场走一圈,然后让他扶着轮椅练习站立二十分钟,然后他自己再用轮椅练习行走一圈。之后,董淑兰便开始在长凳上为兄长做完整的按摩,从头部、到胳膊、到双腿,然后再开始重复之前的行走练习两圈。每次,这一套流程下来,都差不多至少要三个小时,这样的练习每天下午还要再重复进行一次。几乎每天,董淑兰带兄长在广场上的练习锻炼至少都在六、七个小时以上,近四年来,几乎从未间断。

  几年来,她说有时候也真的很疲惫很累,觉得坚持不下去了不想干了,可是一想到哥哥真的去了养老院,被照顾不好自己会实在于心不忍。还是自己照顾更安心也放心。几年来,兄长也习惯了对她的依赖,无法述说,有时却用嗓子喊出断断续续的调子作为歌声表达自己说不出的感激。董淑兰也为兄长恢复得如此之好,感到了一份欣慰和成就感。于是她又给继续自己打气,不管怎样,都要坚持。她说不管怎样,自己会一直照顾下去。哥哥活着,自己照顾;哥哥去世,自己送终。

  如今,董淑兰的家庭,虽然生活艰苦平淡,但一家人却总是充满笑声。有时,董淑兰去西安看望在外工作的儿子女儿,也会把兄长带上住上几日,坚持照顾、坚持锻炼。儿子女儿看到母亲如此尽心照顾大舅,也被她的坚持感动,于是对大舅也是加倍的孝顺,争着帮母亲照顾董政军。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起走过艰难困苦的从容,是一种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态,是默默无语相伴一生的美丽,董淑兰用她自己的行动向我们阐述了幸福的含义。

孝老爱亲白志刚:好伯伯视去世弟弟三个遗孤如若己出

  白志刚,男,1973年生,神木县中鸡镇超害石犁村村民。 

  神木县中鸡镇超害石犁村,是一个坐落在陕北最北边的一个普通村落,今年43岁的白志刚,就是在这里生活的村民。白志刚是家里的老大,有一个比他小三岁的弟弟。1993年,含辛茹苦的父母给白志刚成了家,媳妇是相临不远处尔林兔镇的一位朴朴实实的姑娘。成家后夫妻俩齐心协力,下决心要改变生活景况,他们生下大儿子后,东挪西借买了一辆四轮车开始搞运输、揽杂活,妻子在家一边照看孩子,一边耕田种地、喂猪养羊。 

  1999年,白志刚为弟弟娶了媳妇,因为弟弟没有什么积蓄,他暂时没让弟弟另立门户,他的弟弟也是一个很勤快的人,婚后不久,就在白志刚的帮助下买了农运车,开始自己创业,搞运输。 

  2008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一个令全家人都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弟弟开着车从县城运货往回走的时候,中途发生了车祸。人被送到县医院后,抢救了两天,最终还是离开人世了,操办完弟弟的丧事,家里已是一贫如洗,还欠了亲戚们的不少外债。白志刚年迈的父母经受不住这沉重打击,身体每况愈下,白志刚独自承担起对赡养两位老人的责任,加倍照顾父母,而更让白志刚操心的是弟弟家三个年幼的孩子。 

  2009年弟媳改嫁他人,三个孩子也跟着弟媳走了,白志刚心里很是痛惜,但也无能为力。一天,他悄悄来到弟媳改嫁的那个村,见到大侄女后,孩子“哇——”地一声哭喊着扑进了他的怀抱,另一个年幼的侄女也泪汪汪跑来,当他看到两个孩子单薄而脏乱的衣服,心里很难受,紧紧地抱住两个孩子。 

  之后,白志刚就再也没有安心过。他时常有接侄子们回家自己供养的念头,但看到自己的两个孩子,看到为了生活日夜操劳的妻子,一次又一次打消了这个念头!是的,这是三个孩子,三张嘴,一睁眼就要吃要喝要穿,他和妻子辛苦操劳一整年挣来的钱也就勉强能维持生计,如果再添上这三个孩子,那肯定会严重影响到自己家的生活啊!可当他的这些想法回归理性的时候,三个年幼侄子那一双双可怜、凄凉又渴望的小眼睛就又盯在了他的心口上,让他烦躁不安。 

  妻子似乎看出了白志刚的重重心事,于是她对丈夫说:“要不,咱把三个孩子接回来过吧!”白志刚心一热,拍了拍妻子说:“让我再想想、再想想。” 

  不久,三个孩子挂着满脸泪水一齐拥进了白志刚家,见到爷爷奶奶,她们伤心地哭着说:“要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再也不要回那个家了,这里就是她们的家!” 

  几天后,三个孩子还是在爷爷奶奶一再劝说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去找她们的母亲。当两位老人掺扶着把孩子们送出村口时,三个孩子都哭着不愿离开,这时,赶回家的白志刚见孩子们不在家,他转身就向村口跑去,紧跟着的是他的妻子。白志刚跑到孩子们跟前,对着两位老人说:“爸、妈,不能让孩子们再走了,我养他们!”妻子紧跟着也跑来了,跟着说:“孩子们,咱哪儿都不去了,这里就是你们永远的家!”从这日起,三个侄子就开始在白志刚家生活。 

  之后白志刚和妻子坚强地挑起这沉重而艰难的家庭重担,为了这一大家人的生活,他和妻子尽力种更多的农作物,养更多的猪羊,以此来增加家庭收入。父母也一天比一天老去,疾病缠身,老人一感到身体不适,他就带上寻医问药、住院陪床,但令人悲痛的是,2016年7月,久病缠身的父亲离开了人世! 

  一晃7年过去了,操劳的生活让白志刚这个年仅43岁的男人,看上去比同龄人老许多,稀疏的头发,深深的皱纹,看上去比同龄人老很多。这是艰辛岁月留在他身上的印记,是他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人做出巨大付出的真实印痕。最令他欣慰的是,孩子们一个个健康成长,他们勤奋好学、通情达理。如今,大儿子也很争气,考上了一所好大学,小儿子和大侄女上了初中,另外两个孩子还在读小学。每当他看着窑壁上贴着满满的奖状,他欣慰地一笑,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这就是孩子们对他付出的最好回报。 

  白志刚活得就是这么简单,为了能让孩子们生活的更好,自己就是在操劳也无怨,夫妻二人撑起这个家,美好的春天也正在拥抱着这个苦难的家庭! 

诚实守信高旭东:身残志坚勇攀登 诚信致富美名扬 

  高旭东,男,汉族,出生于1972年6月,中共党员,延安东昊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延安市星星家园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创始人。 

  身残志坚 自强不息创业路 

  1972年,他出生在陕北黄土地上的一个普通家庭,在8岁时因为一个意外的医疗事故导致左腿残疾,从上小学到中学至今一直拄着拐杖走路。在高旭东的人生中,有过许多创业经历,开过烤肉店、音像制品店、饺子馆、火锅店、川菜馆等多个餐饮店。 

  在两次创业失败后,他经过一年的思考和准备,决心再次考察项目,重新开始第三次创业。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和阅读报刊,在网上看到了国内旅游城市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推广混凝土搅拌站的通告。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工地上尘土飞扬,夜晚搅拌机轰鸣,吵的周边居民也无法安睡,报纸上多次有人投诉批评,但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为什么不在延安城郊建一个预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呢?不是既可解决环境污染,又可以大大减少建筑高层楼房的质量隐患吗? 

  经过到西安和湖南的考察和学习,2005年11月,在四处借贷筹得资金后,东昊公司混凝土搅拌站终于建成投产,填补了陕北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的空白,并实现了市区工地施工无污染无粉尘的环保目标。 

  坚守品质 圣地磐石美名扬  

  由于公司严把产品质量关,延安市多项市政重点工程的混凝土由东昊公司供应,主要有延安革命纪念馆、干部学院、火车站扩建、西北局旧址、新城的中学小学等。产品被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一致誉为“东昊精品”,公司获得“全国商品混凝土质量放心、用户满意优秀企业”、“陕西省质量诚信示范单位”、“延安市优秀民营企业”等奖项。东昊公司的商标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 

  回报社会 扶危救困献爱心 

  在公益事业和扶贫济困方面,高旭东特别关心厂区周围村民残疾人和生活困难户,每年都给数名残疾人和200多老人送去米、面、油和慰问金。坚持十年从未间断。他多次鼓励村子的残疾人不要因为身体残疾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应当鼓起勇气、顽强拼搏、摆脱困境。2009年5月17日国际助残日,高旭东出资捐赠100辆残疾人专用轮椅。2010年出资12万为崖里坪村民修路。同年资助了4户家庭困难村民,为崖里坪村办小学资助取暖费。 

  2013年夏季,延安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持续暴雨,到处房塌路毁,高旭东带领员工及时赶赴重灾区南泥湾临镇、延长县交口乡、枣坪村送去大米、面、食用油等紧缺物资。 

  2014年,在得知李渠镇崖里坪村党员活动室年久失修,墙体裂缝,高旭东及时与村委会了解情况,决定捐款60万元为崖里坪村修建了上下两层十八间老年人和党员活动室,硬化了院子并安装健身器材,解决了实际困难。事后村民感动不已,为高旭东送来牌匾上面写着“十年帮扶情、百姓记心间”。 

  心系创业 帮助青年乐其中  

  2012年12月7日,东昊公司作为发起人出资,与团市委青年联合会共同成立延安“5+1”青年创业基金,它的谐音是“我加你”。它是指每一个创业项目将得到5位创业导师的全程指导和帮助,这5位导师包括团市委代表、优秀企业家、财务顾问、法律顾问、技术顾问。 

  在延安团市委和团青联的大力支持下,“5+1”创业基金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青年创业电视大赛,为多名创业者颁发创业基金,高旭东同时多次赴县区乡镇考察扶持项目,以带动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大众创业的行列里来。 

  10年来,高旭东先后被评为“陕西省优秀青年创业者”、被授予“延安市自强与助残模范”、“青年创业先锋”荣誉称号。2014年5月16日,是他人生中一个特殊的日子,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总书记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和表彰。使高旭东更加增添了前进的动力。 

助人为乐魏一平:耄耋老人谢党恩 

    

  魏一平,男,1934年10月生,共产党员,眉县横渠镇横渠村离休干部。 

  老魏同志于1949年参加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职于眉县民政局眉县战备办公室、汤峪温泉、汤峪镇老干支部。他在几十年的工作当中,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团结同志、平易近人,先后被宝鸡地区行政公署商业局、眉县商业局、眉县饮食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共十四次、曾荣获“共和国缔造者”勋章两枚。 

  至善无言 家风家训映党徽  

  魏老有四个孩子,在他的教育下先后有三个孩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子女的教育,他注重的是言传身教,要求子女以孝为根,以孝为本,先做好人再做好事,谨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魏一平同志的大儿子是一位医生,有时对无钱看病的患者不热情,魏一平同志知道后,严厉批评了儿子的做法,并语重心长地说:“作为一名党员要严格要求自己,要乐于奉献;作为一名医生,要有仁爱之心。要有医德,把钱财看淡点,对待无钱看病患者一定要热心,宁可不要钱,也要给群众看病。”他的儿子深以为是,事后给人说:“父亲真不愧是一位老党员,我为自己感到惭愧,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老人家在他八十寿辰时用毛笔写下了两句话,十二个字“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并把这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家训,教育启迪晚辈。 

  感怀党恩 乐善好施德行乡里 

  魏老曾和横渠镇第一个党支部缔造者陈壁光、张衡等第一批革命者共事,忠诚于党的事业。他常常对人说:“我们党能走到今天太不容易了,太伟大了,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好日子,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做好表率,不为党抹黑。”他一直保持着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生活上非常俭朴,从不攀比,从不追求享乐,生活恬淡自然,他至今住着的房子仍是八十年代砖木结构的老房子。他与人为善,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当手里积攒些钱,他不是想着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条件,而是想方设法资助乡里生活困难的人。在五十年代,村民位济民生活非常困难,老伴突然患病,急需转到县医院治疗,可医药费让家人束手无策。魏一平知道后二话没说,把自己刚发的工资全部交付给位济民。2000年,邻居魏岁安患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里日常开支陷入困难,魏一平得知后常来探望关照,不仅送来衣服米面,还从经济上予以资助。魏岁安患病七年,魏一平的资助从未间断,为善之举令乡亲们从心底称赞。 

  魏老待人处事谦和厚道,很重邻里感情。他在汤峪温泉工作那几年,每到腊月时光,村里有乡亲去温泉洗澡,只要他看见,就把大家招呼到自己的宿舍,热情招待,并自己掏钱给买澡票,魏老的这些事在村里被乡亲们广为传扬。但凡村里红白事,他只要知道一定参加,并常常询问有没有经济上的困难需要帮助,这几乎成了他多年来的习惯。遇到村上有老人去世,在安葬的日子里,他也总步行送老人入土安葬。乡亲们担心他年龄大身体吃不消而劝阻他,他却语重心长地说:“每个人都有分别的时候,故土难离,送一程是一程的情分。”情深意长,令人感动。 

  魏老离休回归乡里后,一直关心村上的公益事业,劝导周围的人要多关心集体的事,多为大家想想,不要光顾着小家。2017年9月6日,年已86岁高龄的魏老把他多年的3万元积蓄捐献给村幸福院和横渠村四组,用于改善村里老年人的生活发展公益事业。 

  作为一名离休干部、一名老党员,魏一平回归乡里,仍奉献余热、润泽桑梓。他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严以自律,生活简朴,信念坚定。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关心公益事业,甘于奉献,乐善好施,彰显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感动了乡邻,淳厚了民风。 

助人为乐张丽艳:将爱与善良传递到社会的角角落落 

  张丽艳,女,汉族,1981年11月生,咸阳市中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护师职称。 

  2017年1月5日,旧历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咸阳市中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张丽艳因忙于工作还未喝上一碗合时宜的腊八粥,但却在当天下午收到一幅令人心里暖烘烘的锦旗,上面“救人患难”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两个大男人只看不动,可我不同,我是护士!”  

  那是2016年6月9日的一个下午,休假的张丽艳带着儿子驱车前往咸阳机场,行至一个车人俱少的地方时,远远瞧见一个人躺在路边,一辆电动车在不远处横放着,还有两名男子站着旁边说着什么。 

  张丽艳心想应该是有人受伤了,职业敏感性促使她立即停车下来,快速跑上前去。“那是个中年妇女,估摸着五十来岁,不知是出了车祸还是自己摔倒了,神志十分昏迷,旁人叫她也毫无反应,”张丽艳回忆到。原来那两名男子也是路过,担心这名妇女患有其他病症,为免节外生枝,而不敢轻易挪动她。 

  张丽艳仔细查看,发现这名妇女她头上、脸上都是血,嘴角有三处裂伤,牙齿还暴露在外,根据曾在肝胆外科护理岗位就职多年的工作经验,张丽艳判断伤者并没有内出血状况,一边迅速采取急救措施,一边拨打了报警电话和急救电话,报告了事发具体地点和伤者受伤情况等。 

  在等待急救车到来过程中,张丽艳先喊儿子去车里将伞拿来,让儿子为该名妇女遮住烈日的暴晒,然后解开她的衣领、裤带,使其保持呼吸道通畅。待一切急救措施做好之后,张丽艳想起此刻应该立刻联系伤者的家人,在一旁四处散落的蔬菜、零钱中,张丽艳找到了这名受伤妇女的手机,无奈手机设有密码无法打开,她迅速将伤者手机卡取下装到自己手机上,这才联系到家属,向其说明情况,并告诉急救车辆正在赶往现场,家属应尽快前往医院急诊科,不必再周折来到伤者受伤地点。 

  大概二十分钟后,120急救车辆到达现场,看着医护人员将伤者抬上救护车,张丽艳这才放下心来,这时想起自己还未办的事情,才连忙叫上儿子继续上路。 

  “人还是要善良的呀!”  

  时间匆匆,半年过去了,张丽艳并未向旁人宣扬过救人的事情,自己也早已忘记,谁知腊八节这一天,却收到了当日施救妇女的儿子王先生带来的锦旗和感谢信。 

  原来为了向张丽艳表示感谢,这半年来王先生及其母亲一直在试图寻找她,王先生利用交通队记录、120急救记录等费劲周折才联系到了张丽艳本人,这才知晓她就职于咸阳市中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我妈现在伤口已经愈合,感谢你当天的好心施救,我们全家都感谢您!”王先生说,母亲伤愈出院后,和他一起回河南老家,一直想感谢这名好心人,但一直没时间,最近他才专程回咸阳,想要当面感谢这名好护士。面对王先生的盛情谢意,有点害羞的张丽艳谦虚地说:“人好起来就好,我做的也没什么,不值一提。” 

  此时屋外寒风凛冽,而消毒供应中心却因为这幅锦旗和张丽艳的善行义举而显得格外暖意融融,每个人都为身边有这样一位好同事感动不已,对其纷纷夸赞。“见到有人给丽艳送来锦旗,我们都很意外,不过想想也能理解,丽艳一直是那种内心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姑娘。”咸阳市中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负责人朱爱群说,若不是被救妇女的儿子给张丽艳送来锦旗和感谢信,她们都不知道丽艳“偷偷”做了件好事。 

  面对来自同事以及社会大众的无数赞誉,张丽艳只在微信群里说了一句话,“人还是要善良的呀!”。确实如此,张丽艳切切实实践行了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不仅如此,此举更是担当起了一名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勇敢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将爱与善良传递到社会的角角落落。 

见义勇为卫勤盛:我虽年迈,如遇救人,当仁不让
  

  卫勤盛,男,汉族,1959年3月生,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社区居民。 

  年近六旬的卫师傅,听到有人呼救,想都没想就跳入了灞河勇救落水的一对父子,在岸上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卫师傅和落水父子都得以平安。他说,虽然自己年纪也大了,但再遇到类似情况,他仍会不顾一切先救人。  

  6月1日,卫勤盛来到灞河游玩。当晚7点多,卫师傅准备从桃花潭附近乘坐地铁返回家中,正在路上走着,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呼救声。  

  “我顺着声音,急忙跑过去,看到岸边站了很多人,有人用手指着水面喊着有两个人落水了。”卫师傅说,自己自幼喜欢游泳,水性也好,他毫不犹豫脱衣后就跳入河里游向落水者的位置。“在距岸边七八米的位置,我用手划水时碰到了落水的两个人,我调整姿势施救,在水中能看到小孩手捏鼻孔的状态,我拉着小孩的手臂就浮出水面向岸边游去。”卫师傅说,当时岸边有好多人手拉手接力,才将小孩救起。 

  “我第二次返回施救,体力下降很厉害,脑子比较乱,自己不知道拉住大人的什么部位,才能把他救到岸边。””师傅回忆,当时另一个落水者面部朝下背向水面,在水中一会升一会降。卫师傅用尽全身气力才一点点地将另一名落水者带到了岸边。随后,岸边围观的好心人将卫师傅也拉上岸。此时的卫师傅脑子里一片空白,休息了好一会才缓过神来。 

  卫师傅说,从围观的人中,他才知道两位落水者是对父子,孩子大约有十三四岁的样子,父亲有40多岁,两人在岸边捞鱼时不慎滑入水中,被救起后两人都得以平安。看到救出来的父子俩生命无忧,很多好心人在帮忙,卫师傅就放心地离开了。事后,卫师傅说以后再遇到这样的危急情况,他仍会不顾一切先救人。(资料由陕西文明网提供)

责任编辑:周 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