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秦韵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秦风秦韵 > 正文
草根艺人李飞英的剪纸文化情
发表时间:2017-02-24    来源:咸阳文明网

图为李飞英查看刚完成的剪纸作品。图片来源:咸阳新闻网

图为李飞英正在制作剪纸作品。图片来源:咸阳新闻网

  公鸡、鲤鱼、喜鹊、小马、花草……冬日的午后,坐在自家阳台上的李飞英,聚精会神地剪着手中的剪纸,一把剪刀在她的手中上下翻飞,公鸡、母鸡、小鸡或昂首高歌,或低头啄米,各类金鸡图案在她的剪下变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今年是鸡年,要‘鸡’剪纸的人特别多,都是图个吉利。”李飞英边剪边说道。

  “我从小就喜欢剪纸,我奶奶的剪纸在村里特别有名,她剪的时候,别的小孩都去玩了,我就爱站到旁边看,看着她把一张张纸剪成小花、小草、小人,就觉得特别好看。”今年43岁的李飞英是从陕北安塞嫁到咸阳的媳妇,在渭城区是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深谙剪纸、布堆画、农民画等多项技艺的她,从小就对绘画、剪纸等民间艺术情有独钟。

  2月21日上午,由咸阳市群众艺术馆、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秦都区文化馆协办的全市非遗展演活动暨全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广大非遗爱好者参加了活动。李飞英作为剪纸民俗艺人代表,在展台前为现场群众展示了她精湛的剪纸技艺,赢得了在场人士的一致好评。

  从未上过一天学的李飞英却对剪纸具有极高的灵性,她凭着对生活、对黄土地的热爱创作出了“马蹄莲”“丰收的喜悦”“多子多孙”“掐蒜薹”等大量民俗风味浓厚、艺术感染力强的剪纸作品,深受基层群众的喜爱。

  “我从没有上过学,字也不认识几个,我们那里只让男孩上学,不让女孩上学。”提起自己儿时因老家重男轻女的陋俗让她憾失了读书的机会,李飞英难过地抹起了眼泪,“这两年女儿能教我一些字,但是年龄慢慢大了,很多都记不住。”

  虽没有什么文化,但对剪纸技艺,李飞英却能无师自通,“一开始剪的时候,没人教我,都是看着奶奶剪的动作,一点点自己学。那时我只有7、8岁,奶奶怕剪刀碰到我,经常喊我离远点,不让我靠近,我只好等她剪完后,照着她剪好的花样再自己慢慢琢磨。”从此,李飞英就被这项民俗技艺迷到不可自拔。

  2007年,李飞英参加了安塞县举办的剪纸文化班,50多天的系统学习,让李飞英对剪纸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都是在复制别人的样子剪,跟老师学习后不但学会了自己创作,还明白了各个花样的寓意,在剪纸里把农民生活、吉祥图案、喜剧故事等表现出来,让原来简单的花草剪纸变得更有意思。”

  短期的学习结束后,李飞英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当地政府的赏识。2009年9月,她创作的“马蹄莲”“上头”两幅作品被县政府推荐给“第三届(中国·金坛)国际剪纸艺术展”,最终获得了个人优秀奖的荣誉称号。

  “这是我第一次得奖,还是全国的比赛,我当时特别的高兴,让我对坚持剪纸更有信心了。”随后,李飞英又接连参加了两次剪纸培训,让她的剪纸技艺变突飞猛进,日渐纯熟。

  2010年8月,她创作的剪纸“多子多孙”荣获由中国文化促进剪纸艺术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教场坪能源杯”中国婚俗剪纸大赛优秀奖;同年9月,剪纸“丰收的喜悦”入选由中国乡土文化艺术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举办的“中国剪纸艺术交流展”并被评为优秀作品;2011、2016两年获得由咸阳市妇女联合会颁发的“咸阳市妇女民间手工艺能手”等称号。

  如今,李飞英的大女儿即将大学毕业,小女儿只有4岁多,但两个孩子均继承了她剪纸技艺的天赋,“我也没有刻意去教她们俩,怕她们不爱,但没想到她们都是在我剪的时候看会的,尤其是我们家小的,一个人拿把小塑料剪刀,坐在沙发上拿几张纸剪纸条条剪2、3个小时也不嫌烦,她爸爸就笑说都是我遗传的。”李飞英笑着说道,如果以后女儿真的喜欢,她一定会全力供女儿上美术学院学习。

  “我以后还想教几个学生,谁想学我都会免费教,让这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传下去。”李飞英笑称,如今来跟她学剪纸的人,她不但不收钱还送剪刀,送红纸,只要看见街坊邻居窗户上贴着她剪的窗花,她就已经很高兴了。(咸阳日报 记者 王婕)

责任编辑:周 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