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秦韵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秦风秦韵 > 正文
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记:守护好历史的传承
发表时间:2018-02-13    来源:咸阳文明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近年来,咸阳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一批有影响、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精心组织 非遗保护全面有力 

  咸阳市委、市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程,修订出台《咸阳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调整充实市“非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落实组织保障、工作责任、经费来源、宣传交流等工作责任,在市辖13个县市区形成“非遗”保护网络,市、县两级专设岗位非遗专业干部30余名,确保工作卓有成效开展。

  新建成的“非遗陈列馆”占地面积2790平方米,投资3000多万元,去年9月30日全面对外开放。

  非遗馆内部展品设置深深体现着咸阳浓厚的历史文化魅力,未来,这里将成为各式各样的群众文化研究、文艺作品的创作等群艺活动场所,成为我市真正意义上的群众文化汇聚中心。

  为开创“非遗”工作新局面,咸阳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非遗普查深入全面。在全市13个县(市、区)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先后组织相关单位和有关人员、专家、学者1751人,开展“非遗”普查和保护、保存工作,共走访镇160个、村寨2342个,访问艺人和群众13565名;普查登记“非遗”线索(条目)2592个,重点项目建立档案738个,记录文字资料147万多字;收集图片、照片10308张,录音录像617小时,收集实物1344件。全市村寨普查率达85%以上。

  非遗项目申报有力。2011年至今,咸阳市非遗代表性项目成功申报市级项目167项,省级项目55项。去年6月,陕西省公示了第六批省级项目72项,其中我市有11个项目在公示之中。目前,咸阳市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列入全省第一、二、三批“非遗”传承单位6个,列入陕西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

  非遗宣传有声有色。逢年过节以及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在市内重要广场开展礼泉小戏、李式太极拳、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艺、咸阳民间剪纸、乾州红拳、炭精画等“非遗”现场展演和展览,举办非物质文化赛事演出交流活动,展示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提高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积极开展非遗宣传进校园活动,先后对全市15所中小学校5万多名学生及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非遗法律法规宣传辅导培训。

  塑造品牌 非遗传承后劲十足 

  塑造非遗品牌,可以让非遗资源成为最为独特、最为丰富的财富的同时,还可以高效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为打造一支守护遗产的优质团队,咸阳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咸辅导。率先举办全市非遗传承人培训讲座,邀请省非遗专家对市级以上(含市级)的非遗传承人、各市(县)区非遗保护工作者与相关保护单位负责人等进行辅导培训,累计培训近430人。

  对重点非遗项目进行打造包装和推介宣传,秦汉战鼓参加全国第二届“司马迁杯”锣鼓大赛并荣获铜奖。咸阳琥珀糖制作技艺在乌鲁木齐、西宁展销会引起反响。旬邑唢呐参加了玉树春雨工程和中央电视台《叮咯咙咚呛》节目,以及《百鸟朝凤》首发表演仪式。省级非遗项目泾渭茯茶和市级非遗项目炭精画先后荣获中国西部非遗博览会金奖。

  非遗品牌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推动着咸阳市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

  历时两年,咸阳市出版了《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该书以10万文字千幅图片,系统地介绍了咸阳市10大类104个非遗代表作项目,成为咸阳传统文化的新名片。同时,发行《咸阳民间美术》,全面展现周、秦、汉、唐文明在咸阳留下的辉煌和灿烂。

  2018年,咸阳市还将继续编辑出版《咸阳市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录图典》,保护记忆、留住乡愁,塑造现代时尚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新咸阳。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全员的参与和长久的努力。多年来,咸阳市上下齐心协力,非遗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以节庆展示展演活动为支撑、以档案建设和出版“咸阳市非遗丛书”为基础的保护格局,非遗保护工作也从“抢救保护、建章立制”的基础工作阶段转入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纵深发展阶段。(咸阳日报 记者 郑苗裔

责任编辑:周 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