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秦韵

当前位置:咸阳文明网首页 > 文化 > 秦风秦韵 > 正文
“牛皮”的非遗技艺
发表时间:2023-07-10    来源:咸阳文明网

  7月8日,渭城区南阳街南口,馒头皮艺工作室内,41岁的肖砚杰创作“桔子”,剪刀裁切牛皮、改锥勾勒线条、染料反复着色、顶针造出空间、放进填充材料,不一会的工夫,牛皮上竟然“长出”黄澄澄的“蜜桔”。

  踏入这间工作室,琳琅满目摆放着各种原创皮雕作品,惟妙惟肖,令人目不暇接。巧夺天工,原始粗犷,看似完全迥异的风格却可以完美体现在皮艺上,小到打火机包,大到女士手提包,用他的话说,“万物皆可包”。

  肖砚杰介绍,皮雕是以皮革为材料的一种雕刻技艺,多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天然皮革进行创作。皮艺是游牧文化的缩影,曾是千年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品。

  其实他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的是法学专业,与皮艺毫无关联,之前一直在外上班,为何从事皮艺,他说,祖父和父亲都曾是皮艺从业者,潜移默化影响着自己,作为家中第三代皮艺传承人,13岁就开始学皮雕,相较于上班的忙碌,更喜欢在皮艺中自得其乐。

  如今他不仅把家中流传的资料和技艺钻研得很透彻,还曾自费去各大城市的皮雕大师处学习手艺。

  传统文化元素在肖砚杰的手中,有了些许时尚的味道,在众多工艺品中,葫芦包和小提琴包是他近期所做的两件较为满意的作品。

  “从朋友处买来葫芦,在皮子上先开口,再缝制拉链。”他说,尝试多次,浪费了好几个葫芦,最终选择从中间突破,才让这款原创包具备了实用性。

  将小提琴放在纸上画轮廓,加侧围和装饰线后,外表和小提琴一模一样,拉开拉链里面别有洞天,谈到工艺,不善言辞的肖砚杰打开了话匣,为了这两件作品,他没少下功夫。

  “这两款产品很受女士们欢迎。”产品热销,辛苦有收获,肖砚杰说。

  目前,肖砚杰的皮艺成功申报渭城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技术和名气的提升,他的工作室运营也有了起色,订单不发愁,愁的是没有更多的手艺工人来按时保质完成订单,很多单子已经排到几个月以后,为了让这项非遗手工艺不断层、不消失、不没落,他很注意这项技艺的传承。

  他说,非遗想要永葆生命力,首先要注重设计,机器批量生产,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提高艺术审美水平,不断革新理念,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才能创作出更符合时代潮流的作品,给客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其次贴近生活,产品更实用才会有需求;再次融入文化内涵才能凸显竞争力,这项技艺才能更好传承。

  “现在我已经收了十个徒弟,他们的年龄、工作不同,但无一例外都热衷于皮雕技艺,开设工作室的目的不仅仅是制作销售产品,而是更倾向于搭建一个交流平台,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激发创作的灵感。”肖砚杰说。

  伴随着工作室运行逐渐走上正轨,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非遗技艺的教学中。

  肖砚杰说,会把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倾囊传授,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项非遗文化,并将这一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咸阳日报 记者 李石)

责任编辑:宋 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