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秦地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聚焦秦地 > 正文
凡人善举铸起道德丰碑——“咸阳好人”现象探析
发表时间:2016-04-06    来源:咸阳文明网

 

  3月4日,一名57岁男子跳入咸阳湖救人的视频刷遍咸阳人的朋友圈,同时自此全民寻找救人“光膀哥”迅速席卷整个城市……“光膀哥”王弢救人之后,一股暖暖的正能量在古城咸阳氤氲扩散。

  3月10日,一名中年男子纵身跳入旬邑县城翠屏湖中,奋力将落水女子拖到湖边。同日,乾县城关街办党工委书记安俊峰和街办主任王涛等几名干部,奋力救起骑电动车掉入新巨洲村的渠水的贾师傅。

  3月19日,刚放学的渭城中学高三学生姜新昊、柏卓然及时扶起跌倒路边年近八旬的王桂英,并联系其家人,直到看着老人平安离去才默默离开。

  一个月之内,咸阳接连出现多位“咸阳好人”,频频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这些普通的好人,用善行义举感动着社会,温暖人心,传递能量,引领风尚。

  就在引发大家为他们纷纷点赞的同时,心中不禁发问:好人为何“抱团”出现在咸阳?

  “咸阳好人”的抱团出现——源自脚下的道德沃土

  只要提起咸阳好人,我们不由得会想起,曾经闪耀着道德之光、温暖社会、生活在外的“咸阳好人”——杭州,一辆满载乘客的公交车突然起火,咸阳籍军人李鹏涛,冒着生命危险冲入车内,抢救乘客后悄然离开;徐州火车站,火车即将启动的铁轨上,咸阳人赵振华用双手托举起跌入站台与车厢间缝隙的女童,挽救一个鲜活生命;西安市高陵县,2岁半女孩月月不慎从八楼跌落的瞬间,咸阳人原建平、潘化军张开双臂牢牢接住;宝鸡峡水渠长兴村过境段,来自乾县的农民工薛刚伟跃入湍急的水中,用尽力量救出落水者,却让自己刚满30岁的生命成为永恒的记忆。

  只要提起咸阳好人,生活在咸阳本地的这些人被一次次点赞——兴平市庄头镇刘顺村80多岁的赵景华,40年来靠捡破烂抚养10个不足月就被父母遗弃的孩子;自己生活简朴的全国劳动模范张玉兰和爱人曹智扬,30年里慷慨地资助着20多名贫困学子;礼泉小伙闫利三年资助100多户贫困户,受益人群600多人,花费七八万元。

  卜凡、亓元博、张爱莲、马勇民、王仁财、常进宝……他们的名字,也曾响彻大江南北,唱响了催人奋进的新时代英雄赞歌,传递着咸阳大地生生不息的精神正能量。

  据统计,近几年,全市共有40人次上了中国好人榜,陕西省道德模范21名,评选出市级各类道德模范252名、涌现出“好人集体”7个、100余人。

  在咸阳的大地上,还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扎根社会基层数十年如一日,用满头银发和两脚泥土造福一方百姓。

  “三秦楷模”梁增基,扎根长武县农技站半个多世纪,潜心小麦育种,渭北旱原小麦的产量由每亩30多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梁增基培育的小麦品种推广后占到全国旱区9000万亩的25%以上,增产25亿公斤。

  农业科技推广的领路人巨粉娥,累倒在基层农村一线的好书记赵彦龙,生动展现了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务实进取的价值追求、善做善成的敬业精神、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

  咸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俊民说:“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一员,但却以感人的事迹彰显着真善美,树立起一座座道德丰碑。他们的善行义举,充分彰显了‘崇德包容、尚法创新’的咸阳精神,用实际行动擦亮了‘大秦故都、德善咸阳’的名片。”

  “咸阳好人” 的燎原之势--普遍自觉的道德实践

  当咸阳好人成为一种现象,当做好事成为一种习惯,当社会主流价值给予他们更多肯定,“好人现象”自然引发“好人效应”,“做好事、献爱心、讲奉献”,逐渐从个人自发行为变成社会普遍自觉的道德实践,在咸阳已从星星之火渐呈燎原之势。

  众所周知的咸阳银凤爱心服务中心,多年来一直坚持为贫困家庭送去温暖包裹,或者带着义卖或募捐而来的文具走进贫困学生……近十年时间,这个团队的500余名志愿者,几乎走遍咸阳十三个县市区的每一个角落。

  礼泉县小紫志愿者协会,会员162人,先后为礼泉四名贫困生募集爱心资金25200元,通过组织“为特殊儿童谱写最昂贵的记忆”、“寒冬送温暖,真情暖人间”等募捐活动,把募集到的6万多元善款、衣物,送给困难家庭渡过难关。

  彬县众帮爱心公益协会,85位志愿者多次慰问贫困山区的孩子、孤寡老人送去爱心物资。在这个协会成立短短一年间,先后就开展232次公益性活动。

如果说散落在民间的公益组织,是一粒粒传播爱心的火种,那么咸阳持续开展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则让星星火种呈燎原之势--由政府部门倡议发起的公益项目,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统计,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相继组建由10000余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的130余支青年突击队,经常性地开展社会公益性活动。

针对黄金周等旅游旺季,组织数百名“平安旅游”、“平安咸阳”志愿宣传员,走向全市各大广场、旅游景点,协助民警维护治安,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文明交通伴我行”、“宣传交规、自驾游志愿者在行动”、“文明劝导文明纠违”、“我做文明行路人”等各类大型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接连不断,参与人数超过20万人次。

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提高了广大市民群众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形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新格局。

  众多市民踊跃参加的咸阳市志愿者联合会,已经成为市县乡三级志愿服务活的良好平台,截至目前,共注册志愿者近20万人,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1800多个。

  这些志愿服务队伍,经常深入基层,组织开展整治环境、义务植树、法律咨询、医疗服务、法律援助、家电维修、科普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过去5年间,累计向社会提供服务约50万小时,在全社会形成了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

  网友“上善若水”曾在微博中这样留言:咸阳人自古就仗义热情,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积淀深厚,咸阳好人扎堆,源于咸阳人精神品质的一脉相承,是咸阳人“向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的集中爆发。

  “咸阳好人”的聚集效应--“德善咸阳”的文化精髓

  当众多好人诞生同一片沃土,当咸阳好人抱团发力感动中国,当无数常人眼中的“偶然”叠加在一起,好人现象背后自然有不得不探析的“必然”元素。

  2002年,从铁一局退休的雷国平带着老伴范秀莲回到三原县鲁桥镇东里西村。

  看到家乡“盐碱滩种良田,泥巴房换新房”的新貌新颜,离家30年的雷国平夫妇深受感动。

  然而,在村里,夫妇俩又看到另一番景象,有的孩子放学回家,冰锅冷灶,父母摸牌搓麻不亦乐乎,孩子一元钱买包方便面凑合打发,他们的心凉到脚后跟。

  “孩子是未来,只有学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跟上时代的脚步。”雷国平深深地意识到,为孩子们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家长要重视,社会引导更重要。

  自此12年里,夫妇两人倾其私囊,自制116块励志教育宣传板,走村串乡义务宣传。建起藏书2万多册的图书室,关注孩子,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有人问他们:“到底图啥?”

  “生产队时,咱村里稀罕文化人,一个会计都要从外头请,现在,再也不能把娃娃这一代撂荒了!”夫妇俩有着这样的初衷。

  咸阳市情调研室主任、副教授赵梅动情评价:“雷国平夫妇身上体现的就是咸阳人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精髓。”

  咸阳是一方英模辈出的沃土,自古以来,崇德尚善是咸阳自古到今的优秀传统,留下了源远流长的千古佳话。“东汉时期茂陵人丁兰刻木事亲”,董永卖身葬父,刘恒亲尝汤药等……古人崇善尚德的优秀品质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并深深融入到百姓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行为自觉。

  近年来,咸阳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特别注重精神滋养和传承文化基因,并综合运用教育、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早在2015年,咸阳市便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最美咸阳人”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最美职工”、“最美农民”、“最美教师”、“最美巾帼”、“最美青年”、“最美志愿者”、“最美政法干警”、“最美城市美容师”、“最美公交(出租)车司机”、“最美医务工作者”、“最美社区工作者”系列最美人物发现、培育、学习和传播活动,不断挖掘隐藏在民间的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并通过行之有效的举措,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学习、关爱、争当“好人”的工作机制和浓厚氛围,形成了产生“好人”的肥沃土壤。

  “人人都是咸阳形象、人人都是文明使者”,已成为百万咸阳人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越来越多的咸阳人将“德善”两字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咸阳日报 记者 刘涛 樊琼)

责任编辑:周 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