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公示

当前位置:咸阳文明网首页 > 资讯 > 公告公示 > 正文
关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陕西省候选人拟推荐人选的公示
发表时间:2023-12-08    来源:陕西文明网

  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6部门关于评选表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的通知要求,我省严格按照评选表彰实施办法,成立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以下简称组委会),本着聚焦基层、标准从严、优中选优的原则,在广泛发动、征求意见、逐级推荐的基础上,经组委会研究审核,提出5类共10名(每类2名)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陕西省候选人拟推荐人选,现进行公示。

  欢迎社会各界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议和监督。如对候选人有异议,可通过来电、来信等形式,向组委会办公室反映。

  公示时间:2023年12月8日至12月14日

  传真电话:029-63905886

  电子邮箱:shanxihrb@163.com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陕西省候选人拟推荐人选名单

  (10人)

  一、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拟推荐人选

  常向阳 陕西省西安慈善心羽家园创始人

  马  华  陕西省镇安县永乐街道新城社区居民

  二、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拟推荐人选

  张子琛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桥南街道宝光路社区居民

  张  林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坦桑尼亚分公司工程部部长

  三、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拟推荐人选

  侯秀珍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南泥湾村村民

  周世红  陕西省宁陕县梨子园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绿康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四、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拟推荐人选

  张淑珍  陕西省商南县茶产业发展局退休职工

  夏复山  中国航发动力西安西航商泰高新技术有限公司钳工

  五、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拟推荐人选

  李艳华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高速客运站退休职工

  黄远兴 国家税务总局汉中市税务局财务管理科科长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

  陕西省活动组委会办公室

  2023年12月8日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陕西拟推荐候选人简要事迹

  常向阳,女,1971年8月生,陕西省西安慈善心羽家园创始人。她投身公益事业30余年,为患有疾病的困难儿童免费提供了一个“家”。  

  搭建爱心家园,为家庭困难患儿带去希望。2017年,在医院偶遇一位因给孩子治病身无分文打地铺的外地大娘,让常向阳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为这些在西安治病的困难患儿家庭提供一个分文不收的家。经过两个多月的寻找,常向阳个人出资租下了位于西安市莲湖区西门里安定广场一套200平方米的房子,与儿童医院仅隔一条马路,为在西安治疗的大病困难患儿建起了一个治疗期间免费吃住的家。走进这个“家”,整洁明亮的大房子里,设置了读书角、休息区、衣物间、开放式大厨房等空间,米面油、肉蛋奶等食品也均是免费提供。

  一盏“小橘灯”,温暖更多人。常向阳告诉前来寻求帮助的孩子和家长,365天、24小时,“来了,敲敲窗,家门就会为你敞开。6年来,这个“家”帮扶了1200余名孩子康复返乡,间接受益者达数万人之多。心羽志愿服务队也从刚开始的1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人。其中针对患儿家庭开设的“小白课堂”、医患交流会、家长“板凳会”等传播知识、疏导心理的活动帮助了很多人。常向阳和志愿者的暖心服务如同一盏黑夜中的“小橘灯”,点亮了大家心中的希望。入住的家长和孩子都管这里叫“家”,孩子们都喊常向阳“常妈妈”。

  多方筹集善款 救助患儿重获新生。来自商洛市商州区麻街镇的小雨(化名)妈妈说,小雨今年8岁了,出生的时候因缺氧导致脑瘫,家中爷爷患病,奶奶眼睛不好,只有小雨爸爸一人打工,孩子做康复治疗费用高,欠了不少账,没办法只能停止治疗。2022年,心羽家园志愿者团队下乡帮扶,得知情况后,小雨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住进了心羽家园,常向阳不但为她们提供生活帮助,还帮她找医生、筹集治疗费用。经过1年多的康复训练,小雨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已经能自己走路了。

  家住富平的王晓娟是心羽家园的“常客”,2岁的儿子小航(化名)身上穿的就是志愿者们捐来的衣服。“4个半月时,儿子黄疸严重,连流的眼泪都是黄的,全身浮肿,不吃不喝。”王晓娟说,由于缺乏医疗常识,支付不起治疗费用,家人差点放弃救治。常向阳得知这一情况后,专程赶到他们村里了解情况,一边帮忙联系了外地的一家医院,一边积极奔走筹集医疗费用,最终在两个爱心基金的共同帮助下,小航成功进行了肝移植手术。

  常向阳用坚毅的臂膀承担起了无数个困难家庭的希望,也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马华,男,汉族,1976年12月生,陕西省镇安县永乐街道办新城社区居民。他高位截瘫,却发起“公益万里行”活动,与生命赛跑20年,感召了无数仁人志士同信同愿同行。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这样高度概括过侠的精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马华正是这样的无疆行者。2003年,马华27岁生日那天,一场惨烈的交通事故,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术后5天,苏醒过来的他被医生告知:这场车祸造成了高位截瘫,从今往后他只能卧床、依靠他人照顾,且最多只能活3年。虽然不再完整的身体、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一度想要放弃……但看到同室病友临终前对生命的渴望、年迈双亲别过头去的斑驳白发,又使他再一次勇敢地面对现实,重新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

  躺在床上的马华用仅有的积蓄购置了电脑,从电脑的基本操作开始学习。3年后,他在网上终于赚到了属于他的“第一桶金”——虽然只有15元,但对他来说意义非凡,激励他明确了人生的方向,增长了坚持下去的动力。而后,马华把他赚到的钱都默默积累了下来,除去生活必需,他将全部的积蓄都投入到助学事业中去,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公益之路——影响100多万人与他一起加入到了公益事业之中。他“走”过了70多座城市和乡村,募捐了1000多万元善款,帮助了1000余位困境中的学子……他在“同心共圆中国梦”磅礴伟力的支持下,奇迹般地坚持了一个三年、又一个三年……如今,二十年过去了,他依然“正当年”。

  君子淡以亲,唯德自成邻。2016年,在众人的扶持下,“马华公益基金”成立了。自此,马华的“点对点”式助学帮扶模式日益成熟,运行机制日趋完善。他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人民网、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凤凰卫视、新浪网等150多家媒体报道过,更多人被他感染,加入无私付出的志愿者队伍,使马华发起的公益事业得以发挥更大能量。社会对于残疾人也愈来愈友善、尊重,爱在传递中涌流……

  马华的事迹影响了很多人,曾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凤凰卫视、人民网、新浪网等150多家媒体报道过他的事迹。

  张子琛,男,汉族,1994年11月生,生前系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桥南街道宝光路社区居民。面对溺水的游客,宝鸡小伙张子琛没有丝毫犹豫,逆行而上、全力游向溺水者,他自己年仅26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生与死的考验,悲与痛的交织,张子琛这个名字,刻在了琼海滩头,更刻在了无数人的心头。

  2021年10月2日18时30分许,陪同奶奶前来海南度假的张子琛与父亲张晓军,正在琼海市博鳌镇附近海域游玩。此时来自杭州的游客杨某波和家人也在附近游玩,突然间,海面卷起风浪,正在游泳的杨某波突然溺水,慌乱中大声呼救。听到求救声后,张晓军、张子琛父子几乎同时向杨某波的方向游去。此时水急浪高,张晓军体力不支被海浪“打回”岸边。张子琛继续在海里救人,眼看着已经游到杨某波身边,胳膊已经可以伸过去抓住他了,可就在此时,一个大浪将两人同时淹没,消失不见了。

  张晓军筋疲力尽上岸后,一边呼喊着儿子,一边赶紧拨打报警电话。各方救援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全力搜救,不幸的是,张子琛和杨某波被找到时均已不幸遇难。看着儿子的遗体,张晓军哭倒在地上,可怜白发人送黑发人……张晓军流着泪说,儿子年轻力壮练过游泳,如果不是为了救人,早点上岸就不会发生不测,但儿子听到有人喊“救命”,就毫不犹豫立即朝那名呼救者游去。

  在张晓军携带儿子遗像从琼海市启程返乡的海航HU7265次航班上,全体机组人员在万米高空,集体摘帽鞠躬,向英雄张子琛默哀致敬。

  20多名张晓军的老同学,以及张子琛的小学老师自发守候在机场接机,很多人红了眼圈,舍不得帅气的张子琛。

  张晓军回到家乡小区,居民们早已在单元门前点亮了蜡烛,一条黑色横幅被高高举起,大家含泪接子琛“回家”……

  在同学眼里,张子琛是个爱音乐、爱篮球的大男孩,天生一副热心肠,创业做餐饮,大冷天他给清洁工送去姜汁可乐;大雨天开车,他会免费搭载陌生人走一程。在同事眼里,张子琛尽职尽责、甘于奉献。张子琛生前在辽宁一家机械类公司从事采购工作,是领导和同事们心目中的优秀员工。公司负责人李熙表示:“这些年他从事采购工作,做的每一件事都干干净净。”据张子琛的生前单位透露,他已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生前已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

  张子琛见义勇为,勇救溺水游客的事迹发生后,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中央政法委长安剑等数十家媒体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网友纷纷留言,缅怀这个勇敢、帅气的小伙子。

  张林,男,汉族,1992年7月生,中交二公局坦桑尼亚分公司工程部部长。他在坦桑尼亚出差途中,所乘飞机遭遇空难坠入湖中,机上19人遇难、24人获救。作为该航班唯一中国籍乘客,他在冷静自救的同时,积极协助其他乘客疏散,并冒险返回机尾救出一名非洲幼儿,被非洲媒体誉为“友谊使者”“平民英雄”。

  2022年11月6日,坦桑尼亚。这天对30岁的小伙儿张林来说,原本是普通的一天。然而,一场意外的航空事故,却让很多坦桑尼亚人记住了这张中国面孔。

  当天,坦桑尼亚一架民航客机不幸失事坠湖。事故中24人获救,19人遇难,张林是这架飞机上唯一的中国乘客。

  “当时千钧一发,根本没想那么多,救人要紧!”危急关头,张林极力克制内心的恐惧,凭借长期的安全培训和自己对飞行器的爱好钻研,和几名乘客协助空乘人员将紧急舱门打开,大家争先恐后涌出舱门。

  从舱内出来后,张林爬上浮在水面的机翼。他用英语大声劝告堵在舱门口的人赶紧离开,疏导其他乘客有序逃生。

  这时,张林突然看到后舱门口处有人托举着一个幼儿正在挣扎,情况危急,幼儿随时可能坠入水中。已经暂时脱离险境的张林没多想,迅速果断地爬上机翼,小心地走到机尾处,把正在挣扎哭喊的孩子救了过来,抱在了怀里,随后返回机翼,直到被附近渔民驾驶的渔船救援。

  第二天上午,同样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被救幼儿母亲抱着孩子在医院找到张林向他致谢。让大家感到神奇的是,被张林救下的孩子在他面前不哭不闹,还张开双臂让他抱,仿佛知道这个来自中国的叔叔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据当地媒体《国民报》报道,被救男孩的母亲鲁廷达怀有7个月身孕。孩子的父亲姆韦西古瓦是卡盖拉糖业公司的员工。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飞机失事时,他正在布科巴准备迎接妻子和孩子,却等来了飞机坠湖的不幸消息。

  “当听说一个中国人救了我的孩子,我高兴地哭了。孩子现在很好。我永远不会忘记张林的英勇行为,他的行动在我脑海中不可磨灭。”

  张林见义勇为的行为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坦桑尼亚总理马贾利瓦前往医院专程看望慰问张林。环球时报、环球网微信、微博、网站、抖音等全媒体矩阵同步发布张林事迹报道,报道视频冲上抖音热搜,单条视频点击量超过750万,人民日报客户端、国资委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等数百家媒体纷纷转载报道。新华社、北京日报、陕西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持续跟踪报道。新华社的通讯报道《中非友谊大树上的一朵新花》,被超过两百家媒体转载。时任外交部发言人在微博上转发有关通讯报道,为张林点赞。

  数万网友们在评论中称赞:“这是一颗金子般的心呀,完美诠释了国际主义精神!”“带着中国人的高贵品质,传遍世界!”“你把中国人的口碑带到坦桑尼亚,让世界听到!”

  侯秀珍,女,汉族,1946年1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南泥湾村人。

  扎根红色热土  奉献青春力量 

  侯秀珍十几岁时随家人从河南老家来到南泥湾,投奔时任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九连副连长的老乡刘宝斋,从小耳濡目染听到驻留下来的战士讲大生产的故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侯秀珍的心里慢慢扎下了根。她踊跃参加生产,吃苦耐劳,16岁时被选为妇女干部,因表现非常优秀,刘宝斋认她当了干女儿,后与刘宝斋的儿子结婚。婚后,侯秀珍开始更深入地参与村里事务。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南泥湾村妇女主任到村党支部书记,先后15年担任村干部,她坚持吃苦在先、重诺守信、敢谋敢干,一心为民办实事。年轻的时候,她白天干活,晚上还用自家的缝纫机给村里人连夜做衣服。村上过红白喜事,总见她忙前跑后。她张罗为村里修了三条路、通上自来水、修建了南泥湾村的第一所学校……在南泥湾村居住了60余年的她深得群众爱戴,直到现在若是村里谁家有矛盾纠纷,都会第一个想到要请她来主持公道。

  讲述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1984年公公刘宝斋临终前,将讲述南泥湾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接力棒交给了儿媳侯秀珍。曾经听故事的侯秀珍,成了讲故事的人。近40年来,侯秀珍老人一遍又一遍地为来自国内外媒体、游客、单位干部职工讲述着三五九旅大生产时期的故事,已累计接待社会各界人士100万人次。她的深情讲述,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火热的岁月,亲身感受到当年革命战士激情澎湃的战斗豪情。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人前来,侯秀珍总是热情接待,即使是在病中,她也会直接拔掉输液的针头,精神满满地去接待客人。

  坚持诚信重诺  践行初心使命 

  面对孩子们让她进城养老的请求,她坚持说:“这是上一辈人给我留下的任务,我要重守承诺。只要我还有气力,就要把南泥湾的故事讲下去,就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传承下去。在我身上有一分光,发一分热,我将来讲不成了,叫我的女儿讲,叫我的女婿讲,叫我的外孙子讲。”她将数十年的珍藏进行整理,在自家院里自费建起刘宝斋红色家风馆,并于2021年3月7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她把讲好南泥湾故事作为终身的使命责任,用实际行动唱响了“守住红色江山,守住人民幸福,守住革命传统”的动人旋律。

  周世红,女,汉族,1992年10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宁陕县梨子园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宁陕县绿康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做蜂蜜产业的她始终把“诚”字放在首位,用诚信经营赢得了社会认可和群众支持。

  对社会讲诚信  为国家做贡献 

  诚信纳税不占国家集体一分一厘便宜,是周世红经营的底线。自公司成立以来,因为坚持诚信经营、诚信纳税,周世红也得到了各级党政部门认可。今年以来,陕南干旱少雨,蜜源严重不足,加上疫情的影响,公司营收也出现较大波动,但是她坚持按时足额纳税,跟财务说:“依靠党的好政策和政府大力扶持,我们企业才成长到今天,不能在纳税上拖后腿,更不能有占国家便宜的小心思”。多年来,她的公司信用良好,无任何不良违规记录。

  对客户讲诚信  为美德做传扬 

  保质保量、准确及时完成客户的每一个订单,是周世红定下的红线。近年来,受疫情影响,人员出行受限、物流交货期严重滞后、经营遇到诸多困难。2021年冬天,北京的一个订单按照防疫要求不能走物流发货,眼看就要延误了。周世红立马带队驱车1300公里亲自运送蜂蜜,并顺利交付到客户手中。信誉迎来八方客,不管是市场怎么波动,周世红的产品总是供不应求。截至2021年12月,她的合作社资产总额达1320万元、固定资产800余万元。合作伙伴都为周世红点赞,说她是个值得信赖,可以长期合作的人。

  对员工讲诚信  为振兴添力量 

  诚信对待身边每一个人,是周世红奉行的为人处世准则。她对员工说:“只要是我答应你们的事情,就是砸锅卖铁也会兑现”。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刻,她首先保证员工工资能准时发放。谁家里有困难找她帮忙,她总是全力解决。为兑现帮助周边群众增收的承诺,她先后带动5镇7村310户523人,通过发展养蜂产业、在园区务工,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2015年至今,她累计为员工和临时务工群众发放工资200余万元,人均增收近3万元。周世红这个小小的养蜂企业在陕南山区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淑珍,女,汉族,1937年4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商南县原茶产业发展局退休职工、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张淑珍把毕生精力致力于南茶北移的引进推广工作,将茶叶产地向北推进300多公里,创造了茶叶栽培史上的奇迹,让茶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帮助商南县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1962年到1972年的10年间,在张淑珍带领下,商南成功种植茶叶2000亩。1975年,她创办的茶坊茶场首次向国家上交了500公斤商品茶,从此,商南结束了无茶的历史,正式步入产茶县的行列。1985年,张淑珍联合全县36家茶场,成立了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实行“公司+茶场+农户”的经营模式,这比全国、全省超前了十年。

  就在商南的茶叶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病魔悄悄地潜入到张淑珍的体内。1989年,她被查出患有卵巢浆滴性囊腺癌,1994年丈夫不幸去世。即便在这种情形下,她仍然没有停下推动茶产业发展的脚步,强忍着病痛和对老伴的思念,一头扎进“种一片茶,富一方民”的事业中。

  在此后20年里,她带着自己的初心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继续坚守为商南茶叶事业奉献的工作岗位,结茶为伴,以茶为生。在她的引领下,商南茶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截至2023年,商南县共建茶园26万多亩,年产茶叶8500吨,产值达15亿元,茶叶产业占全县GDP贡献率达30%以上,茶农人均增收5000元,带动困难群众2.4万人。开发研制出绿茶、青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六大系列,先后上市了乌龙茶、红茶、茯茶等5个品类30多个茶叶产品,茶叶成为秦岭山区富民强县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头号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商南茶连续17年荣获省优质产品,商南县也因此被国家授予“中国茶叶之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淑珍在发展茶叶的道路上永远没有停歇。2016年,已经79岁的张淑珍从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经理的岗位上退下来,受聘担任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继续带领一群茶叶科技人才创新品,搞研发,让商南茶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她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

  张淑珍事迹被改编成电影《北纬三十三度》。

  夏复山,男,汉族,1974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航发动力西安西航商泰高新技术有限公司钳工、“夏复山班组”班组长。他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精湛的钳工技能,率领团队完成了多项高难度航空发动机工装研制和制造任务,在航空发动机叶片测量具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平凡岗位苦学技艺,一腔热血成就工匠。夏复山凭着对航空事业的一腔热血和对钳工专业的执着热爱,刻苦钻研钳工技能,成为了钳工及磨工双料技师,练就了一手加工效率高、加工质量好的高精度叶片测具组装工艺方法,带领团队成员先后攻克了 “废磁力表架改制成快换磁力定位块”“提高叶型量规的加工质量”“自制调整支架在钳研磨中的应用”等多项难题,为公司节约各类资金500余万元以上。同时,他实施完成的“表架底座支撑的创新设计及应用”项目,累计减少平台刮研费用60余万元;“降低长度标准件躯座制造成本”项目节约工装制造费用200余万元。

  不忘初心勇克难关,精雕细琢铸就精品。多年来,他始终牢记航发人的初心和使命,秉承着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甘于吃苦奉献,勇于攻坚克难,在高精度、多角度、复杂型面航空发动机叶片测具装配方面拥有独到技艺,积累了宝贵经验。他发现了在两块镶嵌研磨剂的研磨平板之间放置钢针、用手工推动上层的研磨平板以直线往复的运动轨迹,对钢针进行滚动式微量研磨的诀窍,首次采用手工研磨方法,成功解决了高精度细钢针量规的加工瓶颈。这种方法不但优化了工艺路线,保证了产品质量,并为后续加工类似工装产品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爱岗敬业提质增效,胸怀蓝天创新奋进。夏复山坚持以创新引领团队,以知识和技能支撑航空动力精益制造的脊梁。他参与完成的某重点攻关项目“涡轮导向器当量排气面积数字化测量技术与研究”,使测量效率提升10倍以上,测量方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陕西省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带领团队多次攻克科研工装制造难题,获公司群策群力、合理化建议等数十项奖项。先后获得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三秦工匠、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第七届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奖”等多项殊荣。

  甘为人梯传授技艺,工匠精神代代相传。作为班组长,夏复山致力传授技艺,他创立“三训结合”的培训体系,开展“如何做好工具钳工”和“空间角度的计算”等专题培训,并为班组青工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先后培养出14名钳工骨干。其中3名徒弟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好成绩,并被授予“陕西省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其他徒弟也已步入高级技能工人行列。其领导的班组和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中航工业六型示范班组、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工人先锋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陕西省示范性创新工作室”、“中国航发铸心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荣誉。

  李艳华,女,汉族,1956年7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铜川市第一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职工。2012年以来,李艳华每天为植物人儿媳6次喂饭、喂水,说不清次数的康复按摩、擦洗身体、说话交流,2016年儿媳妇竟然可以对着她张口叫一声“妈”。一个经历狂风暴雨的濒临倾覆之家,在李艳华惊人的爱心和毅力支撑下,释放出耀眼夺目的道德光辉,成为人人敬重的最美家庭。

  李艳华曾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2012年一场从天而降的车祸,使贤惠开朗的儿媳张娟因车祸变成了植物人,陷入重度昏迷,仅11天后,身患肝癌的丈夫因家中变故悲痛过度离世。面对人生接二连三的重大挫折,李艳华没有被击垮,12年来陪护植物人儿媳成为了李艳华晚年生活的主要“工作”,她咽下眼泪,4200多天里,寸步不离、悉心照顾儿媳,用一己之力撑起破碎的家。在她的精心照料下,2016年,儿媳终于从植物人的状态好转,第一次开口说话是呢喃着叫她“妈妈”。

  最初的日子里,身高1.56米、体重不足50公斤的李艳华,独自一人每天抱着身高1.68米、体重70多公斤的张娟完成坐起、上下床、上下轮椅、再到便椅上这一系列动作,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当早晨儿子要帮助她抱儿媳下床都会遭到严辞拒绝:“早上时间紧张,你又在乡镇工作,家事和单位事尽量分开,你先去上班吧,不要迟到。”12年的时间里,每一天李艳华都在重复着这些动作。

  2013年5月,李艳华的母亲去世,那时她正在西安市临潼疗养中心为张娟做康复治疗,儿子在耀州区瑶曲镇葫芦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繁忙无法抽身。作为家中长女的她虽然家里还有弟弟妹妹可以协助料理丧事,但一想到张娟无人照顾便强忍着巨大的痛苦,坚持陪儿媳做完了理疗,却未来得及为自己的母亲奔丧。12年来,李艳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社交和娱乐活动。

  大爱无声、发乎于心,践之于行。李艳华深爱着她的家庭、爱着她的家人。在她的艰辛守护下,孙子成绩优异,儿子焦鹏工作顺利,2018年荣获铜川市“十佳”第一书记称号。张娟的情况也明显好转,如今她能独立进食,坐在轮椅上可以开门,有时还能临摹字帖。

  12年的不离不弃、执着坚守,12年的含辛茹苦、精心呵护,李艳华用善良、坚毅、乐观、勇敢的品质谱写了一曲人间赞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以她的事迹为创作蓝本的广播剧《别样春晖》于2018年在央广“中国之声”“学习强国”平台放送,深深感染着三秦百姓和全国人民。

  黄远兴,男,汉族,1969年3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省汉中市税务局财务管理科科长。他用25年的孝心坚守,用9500个日夜的呕心沥血,精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岳母,成就了一段孝老爱亲的佳话。

  1998年初,在汉中市佛坪县工作的黄远兴与妻子喜结连理,年底儿子出生,一家人幸福美满。谁料结婚刚满一年,50岁出头的岳母突发脑溢血,生活不能自理,而岳父年迈,精力有限,照顾岳母的重担就落到了黄远兴夫妇肩上。2001年,黄远兴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调往市区工作,为了让岳母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和治疗效果,黄远兴孤身一人带着岳父岳母搬到市区生活,白天在单位处理繁杂的事务,晚上回到家做饭、干家务、为岳母做康复。直到2009年,妻子调往市区郊县上班,一家人才终于团圆,尽管多了接送儿子上学、辅导功课的担子,但他依然无怨无悔的照顾瘫痪在床的岳母,这一坚持,就是整整25年。

  为了让生病的岳母、年迈的岳父得到贴心照顾,日复一日,黄远兴总是在上班前准备好早餐,采买好一天的新鲜食材,事无巨细地做好食物预加工,他甚至精研厨艺,让习惯关中饮食的岳父母在汉中也能吃的顺口舒心。特别是岳母在2019年第三次中风抢救过来后,病症越来越重,精神特别敏感,稍不遂意就会闹情绪发脾气,有一次老人使性子将饭菜打倒在黄远兴身上,黄远兴忍住委屈心酸,赶紧又做好一份饭菜,端到岳母面前哄老人慢慢吃下。同事们眼中急性子、大嗓门的黄远兴,在岳母面前立马变得低声细语,而岳母也对他产生了深深的依赖,每天只有见到女婿,吃饭、睡觉才会安稳,老人对黄远兴的信任和依赖甚至超过了她自己的两个女儿。

  从1999年至今,岳母先后三次发病住院,仅在重症ICU病房抢救时间累计就超过5个月,二十多年来用过的中药、西药、偏方不下几十种,期间又先后在汉中、西安、北京等多地辗转治疗,巨额的医疗费用对仅靠工资养家的黄远兴来说无疑是一笔巨额支出,但黄远兴为了给岳母治病,钱不够了就到银行贷款,他说:在亲情面前,金钱唯一的价值就是保住性命、换来平安,只要老人在,家就在,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才是真正的幸福。对待家人,一腔赤诚、无私奉献;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黄远兴在汉中市税务局财务管理岗位工作期间,财务工作连续多年位居省局考核优秀序列。

  谁言“忠孝难两全”?谁说“久病无孝子”?黄远兴用25年坚守,诠释了世间最朴素、最真挚、最深沉的情感。

责任编辑:宋 凯舞